地图标注上的北京变迁史
发布时间: 05-08点击数:1869《北京历史地图集》全套书共75万字,地图460幅,历史照片100余幅。作为北京历史地图“家谱”,它几乎记录了北京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变化,也是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、中科院院士侯仁之老先生及其所率领的历史地理学科研团队,历经37年时间完成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。
1958年,在建设人民大会堂挖掘地基时,地下埋藏的古河道被发现,这是影响城市建设的大隐患,当时的市政府指定侯仁之研究北京城区地下古河道情况,侯仁之因此提议编制北京历史地图。直至1979年,经过多次波折的《北京历史地图集》才正式启动编纂,侯仁之担任主编。
如今,沉甸甸的地图“家谱”面世,但侯先生早在2013年离去,来不及看到自己呕心沥血的成果出版。
这套地图集共分三卷,分别为《政区城市卷》《文化生态卷》和《人文社会卷》。以第一卷《政区城市卷》为例,反映了从商周时代直至民国时期北京市域范围内行政区划、城镇居民点的变化,特别是从辽南京至1949年北京历代城市及其所属郊区的发展演变过程。
细看地图,市民就会发现,最早东城区的一部分就叫“大兴”,房山也曾经属于“大兴”,如今的大兴,原来属于河北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即使同样的地名,对应的位置也可能相隔甚远,只有在“家谱”中,才能找寻到变迁的轨迹。
在编纂团队中,有半生都奉献给紫禁城的故宫学者;有从1979年就开始为第一集第一版踏勘的老测绘专家;也有每天默默无闻、认真去给1:80万地图点上一个个直径不到1毫米原点的工程师们。年近八旬的归国华侨俞美尔还特意送来了长达2米的手工制作《北京地区历代行政区划年表》,为理顺“家谱”提供了支撑。
专家表示,《北京历史地图集》全三卷是我国历史地理领域具有开创意义的科研成果。迄今为止,这种用地图形式全面、系统反映历史时期自然、人文、社会、经济全貌以及城市变迁的著作,不仅在国内,从国际范围来看也是非常领先的科研成果。
明确绘出北齐长城线路图
可能有人要问,历史地图有什么好看的?怎么要花几十年去编纂?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唐晓峰的介绍,让人一下回到了15个世纪以前。
群雄逐鹿时,中原鼎沸。公元550年,高洋称帝,国号齐,是为北齐。
这个仅存在了28年的地方性政权,不惜巨资,先后7次修筑了5道长城。其中一道,东起昌平南口附近山岭,顺山势往西北而去,经延庆等地至河北,进入内蒙古等地。
早于明长城的北齐长城,如今看只是一些简单的石垒城垣,墙体低矮不说,还基本都由天然石头垒成,古朴、毛糙,再加上年久失修多处倾颓,在山林中如游龙般若隐若现,以至于数百年间没有被后人发现。
如果不是专家指点,还真难以看出,这些碎石铺成的“路基”原来就是北齐长城旧址。编纂组经过实地测绘,不仅明确绘制出了北齐长城的线路图,甚至发现了北齐特有的按有手印装饰的板瓦,显示出曾经的哨所位置。
2004年就已经发现端倪的北齐长城,至今仍很少有人知晓。“我们希望通过历史地图集的发布,让更多人了解北京的历史,让很多历史故事,直观地落到图纸上。”唐晓峰说。
通惠河数百年前引水玉泉山
北京建城3000年,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百科全书。被誉为“中国申遗第一人”的侯仁之先生研究认为,北京城的早期雏形出现在永定河渡口附近。
“古永定河渡口成为当时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,这就是北京城早期的雏形。”北大城市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负责人说。
作为一座都城,北京曾经有着非常丰沛的水系。记录了千万年水系变化的地图中,自然也有不少有趣的科普知识。例如,原本用于漕运的通惠河,数百年前曾经从西北的玉泉山引水。
金世宗大定十二年,也就是1172年,为解决漕运水源,开凿了金口河,引卢沟河水至金中都(今北京)城北,入护城河,然后东流,一直通到通州北潞河。
卢沟河是永定河的旧称,一直是条有名的“无定河”,泥沙含量高而且水量不稳定,暴涨暴落,无法保证金口河的漕粮运输安全。再加上永定河常常发生水灾,危害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,15年之后,金世宗下令将金口河堵塞。
为了解决漕运缺水问题,金代开始尝试利用瓮山泊,也就是如今昆明湖附近的水源,打通万泉河水系和高梁河水系,将西北郊玉泉山的水源引导到闸河,以通漕运。
20世纪80年代,侯仁之组织团队,开始研究通惠河。他先后画出了元、明、清时期的三张通惠河蓝图,图上还详细标记出了考证时引用的历史文献和出处,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。这套珍贵的历史地图集,还首次公布了三幅侯仁之的通惠河手绘图。